增强“四力”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凯时尊龙官网
2018年12月13日,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巡讲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18年12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在全国展开,好记者们深入主流媒体和各大高校,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新闻故事,讲述了如何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不仅在媒体行业中树立了典范,也为新闻教育提供了参考。2019年2月12日,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专业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推动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大提升。
当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本领、增强“四力”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前进目标。遵照增强“四力”要求,培养优秀新闻人才,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为首要任务,紧跟媒介前沿的发展变化,立足新平台、运用新手段,教会学生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新闻院校要将“四力”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作品为案例,将训练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融入思想、植入教学、置于实践,教育学生以“四力”为根基,逐步成长为政治坚定、了解国情、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1.增强“四力”基础在练好“脚力”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练好“脚力”,才能行得远、走得快,践行群众路线、奔赴新闻现场,掌握来自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开展深入、生动的报道,阐释党的路线和方针。
“脚力”是“四力”之首,练好“脚力”,首先要扎根基层、深入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来,无数好记者走向田间地头、走访基层民生。有的记者坚持5年,9次登上开山岛,记录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如一日守岛、护岛的先进事迹。有的记者14次登上雪域高原,9次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4次沿青藏铁路全线采访,将中国铁路工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广为传颂。练好“脚力”,就要坚信“新闻是走出来的”,要走出编辑室,走到群众中,让采访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触及各行各业。培养未来的好记者,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置身社会大课堂,采撷有温度的素材,讲出有灵魂的故事,用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记录社会、反映民生。其次,练好“脚力”,还要奔赴现场、走向一线。任何时代,“到现场去、到一线去”都应是新闻人的不懈追求。聆听好记者讲好故事,仿佛置身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新闻现场。在记者们所讲的故事中,既有对朱日和阅兵、天舟一号发射、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欧班列发车等国家工程、重要事件的现场报道,也有对“杨根思连”冲在维和一线保护难民的生动记录,更有中国记者亲赴利比亚、也门、伊拉克等战地现场的故事。总之,拥有好脚力,才能深入现场、亲赴一线,做到凡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的脚步,就有媒体的声音。培养新闻人才必须强化“现场”意识,使学生练好抵达现场的“脚力”、拥有奔赴一线的能力,在新闻发生的地方,记录历史的瞬间、见证时代的发展。
2.增强“四力”关键在练就“眼力”
记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后,是一双双具有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预见力的“记者之眼”。凭借“好眼力”,既要发现事实、领会要义,也要辨别真实和虚假,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
“好眼力”就是要“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所谓“看得见”,是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就像“好记者”在讲述中所提到的:大学教授钟扬为调研植物分布登上世界屋脊、坚持高原作业;78岁的老人赵家和将毕生的积蓄捐给寒门学子,不留名、不声张;28岁的青年教师张莉丽在生死一瞬选择了保护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双腿。正是因为拥有“好眼力”,记者才能在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培养新闻学子,也要注重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教会他们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所谓“看得准”,是指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找准方向、做好报道。在好记者的讲述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反映新时代新议题的好故事不胜枚举。比如,有的记者聚焦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记录下黑龙江省乡村脱贫的努力与实践;有的记者站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宏阔视野,回顾了福建晋江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一个县级市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申办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故事。做记者要站位高远、关注大局,培养新闻人才也要教会学生立足国家战略,对准时代的焦点、报道社会的热点、回应民众的关注点。所谓“看得深”,是指要以小见大,看到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记者们透过一棵树、一片林,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意义,通过一件事、一家人,讲述“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家国情怀。培养好记者,就要让学生拥有深远、通透的新闻眼光,由点及面、由表及里,通过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记录国家发展、反映社会进步。
3.增强“四力”根本在提升“脑力”
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记者的采访和发现,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一过程中,要摆正思想,也要脑力激荡,在坚守国家立场的基础上,多动脑、勤思考,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精品力作,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
“脑力”是新闻工作的总指挥,提升“脑力”,首先要立足思想高地。记者培养不只是“术”的教育,更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升“脑力”还要做到深入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不仅重速度、求广度,更要体现记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百姓关切。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讲述了如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动脑筋、想办法,探寻事实真相、厘清问题脉络。从事社会报道的记者努力寻求视角创新,不断思考怎样在深入麻风村的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关怀、体现社会大爱。正是因为记者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所以,培养新闻人才,也要重视学生的分析力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做有思想、有深度的记者。此外,无论媒体还是高校,凭借睿智的“脑力”,也要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方案、贡献智慧。主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新闻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二者都是国家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无论教育者、研究者、实践者,都要担负起咨政启民的职责使命,聚焦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着力解决新闻传播事业的新议题,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参考。
4.增强“四力”紧要在优化“笔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记者手中的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而是代表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做好舆论引导、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的时代重任。
在新闻工作中,优化“笔力”先要夯实基础。长久以来,口头、笔头、镜头都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好记者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心,既有赖于选题和内容,也离不开写作、编辑等新闻表达功底。好记者们用笔、用镜头,记录下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故事、边防军人守卫国土的故事、老百姓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讲述,还原了新闻工作者步履不停、笔耕不辍的工作过程。在人才培养中,要引导学生向好记者学习,向好作品取经,夯实基本功,做笔端有力量的传媒人。同时,优化“笔力”,也要勇于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记者们讲述了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营救落井儿童,怎样凭借有速度、有温度的短视频,让满满的正能量在指尖传播。正如记者们所说:要不断充电补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不负伟大的时代。当下,媒体在融合,记者在转型,新闻院校也要努力培养适应不同终端的“多面手”,跟上媒介发展的脚步。此外,优化“笔力”,还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今天,在好记者的队伍中,有的扎根基层、深入乡村,记录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有的远赴国外、沟通中西,向世界传播新时代的中国声音。置身经济全球化时代,练好“笔力”必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要在本土社会形成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立足国际舞台,讲好立体、多彩的中国故事,让“中国之声”更富生机、更有魅力。
增强“四力”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队伍的谆谆教导、殷切期待。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新闻院校要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增强“四力”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四力”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实践、人才培养,使新闻学子拥有坚实的脚力、明亮的眼力、睿智的脑力、深耕的笔力,引领他们坚持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专业能力,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谱写新篇、贡献力量。(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高晓虹、赵希婧、付海钲)
- 【上一篇】“五个着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 【下一篇】用经典成风化人凝心聚力